星期日, 2月 03, 2008
Pourquoi pas 個人觀察站 —「飲鴆止渴」還是「冒死尋水」(上)
去年國會大選後,民進黨在立法院的席次掉到剩二十幾席,國民黨加上非國民黨籍但為國民黨黨友所占立院的席次,已經達到了議事規程的魔術數字-「四分之三」,這樣的結局,使得台灣的投資者認為國民黨「喊水會見凍」的時代來臨了,亢奮的情緒,使得台股還一度在全世界股市哀鴻遍野的狀況下,抗跌了好幾天。而民進黨,面對選舉挫敗的事實,也開始調整經濟政策。一時之間,「向中國開放」,儘管在作法上有不同,但也變成了藍綠之間共同的方向。
台灣的經濟這幾年的確不好,最常聽到的指責通常來自於,認為自李登輝時代開啟了對中國採取「戒急用忍」政策,加上民進黨執政八年,使得台灣商人喪失了當中國崛起最重要的時期在中國卡位的機會。有這樣的批評的,遍及了各種產業:無論是資本密集的還是勞力密集的、無論是中小企業還是大企業、無論是傳統產業還是電子產業。
這種指責的原因通常來自於幾個方面:
第一,是面對了台灣勞工意識提高及雇工成本提高(例如:勞基法的規範提高了對勞工的保護,以及台灣勞工薪資相對於低度發展國家來說是較高的)、工廠建立成本的上揚(例如:政策上對環境保護的要求)、土地取得的困難(民眾自主意識提高),而無法在台灣生存的中小企業。雖然「產業轉型很重要」這個概念大家都很會講,但是,大多數的產業經營者,還是寧願選擇尋找生產成本更低的地方,然後遷廠過去。在眾多低度發展的國家中,地理距離台灣最近、語言、生活習慣與台灣差異度最小的中國,自然成為首選。所以,阻斷到對岸的設廠,對這些遇到瓶頸的企業來說,就是等同於要他們活不下去。
其次,不可否認,中國這十幾年來,已經成為世界工廠。對大企業來說,他們不僅也陷入了上述中小企業在台發展的困境;同時,更重要的是,在中國崛起過程中,成功卡位後再隨勢上揚,是企業體面對「量大利薄」這種遊戲規則的產業全球化現象的最佳策略。阻斷到對岸的設廠,不僅會使這些大企業經營得非常辛苦,更讓許多商機就眼巴巴地看著在前面流逝了。
還有一個引起指責的原因就是,的確有許多在中國開放初期就透過各種管道到中國投資的中小企業,傳回在中國成功發展(例如:康師傅)的消息。這的確激勵了很多抱持著「有為者亦若是」心理的商人。阻斷成功的可能,對他們來說,是不能夠被接受的。
只是,向中國傾斜的經濟策略,真的可以改善台灣的經濟問題嗎?
我想,這只不過是要在「飲鴆止渴」與「冒死尋水」之間作個選擇而已。
對一位在沙漠裡快渴死的人來說,必須要作的就是要決定,要不就是在縱然這水可能有毒的懷疑下立刻喝水解渴,要不就是再忍一下,冒著被渴死的可能,去尋找一個安全的水源。對一位被成本上漲與利潤減少逼得快透不過氣的經營者來說,他也是必須要在遷廠去中國,還是遷廠去其他非中文語系的國家,這兩者之間作個選擇。
從上面的文章脈絡應該可看出,我認為去中國投資設廠是「飲鴆止渴」,而去其他國家投資設廠則是「冒死尋水」。
先談談為何我認為去中國投資設廠無異是種「飲鴆止渴」行為的理由。
最近有兩個新聞,一個是堪稱是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建國以來最大的大風雪,使得中國新華社呼籲該國民眾今年不要返鄉過年;因為,光是在廣州火車站前就排了約五十萬(今天說是二十萬)人回不了家,更有許多人在各地被風雪困在公路上好幾天,不僅挨餓受凍,還到了要當地政府出動救人的地步。另一個新聞,就是自去年11月下旬開始的世界股災,迄今不僅沒有減緩的跡象,反而還有繼續向下探底的趨勢,不僅震央美國以及受傷最深的歐股,就連之前投顧投信吹捧新興國家,也完全無一倖免地全部中箭落馬,這其中當然也包括了中國及香港的股市。
這兩個新聞看似毫無關係,但合在一起看也反映了一些事實。
美國股市的下跌這件事,正在驗證一個說法:「新興國家的內需市場的成長空間的總合,將足以取代美國及其他已開發國家市場的需求的量」是否為真。自去年以來,陸陸續續就有許多投信投顧業者,或者是某些投資名嘴,一直提到上述的假設。為何說是「假設」呢?那是因為,過去這五年新興市場的發展狀況,在人類歷史上,是從來不曾出現過的。所以,我們自然無法以過去的經驗來作預測或判斷。
現在看起來,這個「假設」似乎稍嫌大膽了些。
為什麼這些新興市場的內需力量沒辦法彌補先進國家衰退的量呢?一來,是因為這些新興國家經濟的成長原因,不外乎是來自於製造業或是能源、原物料的輸出;現在,消費力最大的美國與歐洲衰退了,當然,也連帶影響新興國家內的消費能力。二來,就是那些所謂的商業媒體或投資機構,有意或無意地,高估了這些新興國家的能耐。
以中國為例,過去十年的經濟成長率的確令人驚豔。不過,這些發展就一直侷限在沿海地區;內地的發展,除了一些大都市外,跟沿海省份相比是天跟地的差別。這天跟地的差別,具體的展現就是在貧富差距的問題上。一個國家無論有錢人再怎麼多,如果貧富差距太大,而窮人又比富人多太多的話,在消費力發展過一段時間後,必定會面臨瓶頸。
再來,基本建設的不足與落後,也必將使得中國的經濟發展面臨到另一個極大的瓶頸。以這次的大風雪來說,很難想像在任何一個進步國家中會發生目前中國所遇到的問題。中國在這次大風雪所暴露的,不只是基本建設的不足與落後,更重要的問題在於基礎建設的脆弱。以這樣脆弱的基本建設(雖然這幾年中國非常努力從事基礎建設的發展,不過,以他們這麼大的國土來說,仍然十分不夠),想要持續地保持高度的經濟成長率,是非常困難的(不久前,又發生沒電力供應的老問題)。
大風雪剛好就澆了那些一直高唱中國無限好的媒體或商業雜誌一桶冰水。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10 則留言:
過年了,我來搶頭香。
這種留言, 讓人感到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見解不錯。
只對一個前提有疑義:"台灣的經濟這幾年的確不好..."
這個前提大可不必,因為是相對性的感受問題。有人過苦日子,卻也有人賺大錢。真正覺得日子辛苦的,不會是那些考慮去不去中國的資本家,而是一般老百姓。而資本家貪得無饜,就算今天用盡一切政策或方法討好,他們仍然會抱怨錢賺得不夠。
問題在於,日子辛苦與否的感受並非跟所謂經濟好壞有絕對關係(容後說明),跟是否向中國傾斜當然更沒有絕對的關係(也許有,但不是關鍵因素),這是DPP不知道自己怎麼死的原因(IQ和EQ都不高)。
有人要往懸崖下跳,因為以為下面有水,旁人其實不要攔著,因為不會所有的人都喝飽了水回來。笨蛋是那些好心去阻擋的人,總是會公親變事主,弄得一身腥,最後,會往下跳的終究還是要跳。
不管制,那些資本家把台灣掏空了怎麼辦?
我總覺得,台灣的問題不在管制,而在不夠開放,錯誤的態度才會導致全盤皆輸。我的觀點是:搞垮DPP的,其實禍首是央行彭總裁,也就是說,院長部長換了一大堆,該換的卻沒換,還被大家捧上天。至於為什麼(還有跟日子辛苦感受相關的原因等等)?其實我最近和凍鴿一樣,在蘊釀一些東西,到時寫出來凍鴿便知啦~
總算盼到了土難伯犀利的留言.
我同意你的說法, 的確, 壞時機裡也有賺大錢的.
不過, 台灣這幾年的經濟成長的確比不上其他的亞洲國家. 光是股市, 就落後人家好多.
這個現象是由許多原因所造成的, 在某些部分上, 台商到對案設廠也是原因之一而非結果.
我文章只是描述社會的現象, 是否合理我倒也不一定認同.
所以, 請土難伯先耐心等在下後續的論述出來, 或許也會發現跟你原先的想像不同喔!!
話說經濟不如亞洲其他國家,其實很籠統,根據國外數據(容後補充),亞洲主要國家成長都在伯仲之間。(中、越除外)
至於股市、資金流向...太多太多問題,其實都是結果,問題在土難伯說的央行。
期待凍鴿的續集啦~
好啦, 我會盡快寫啦.
先等我大掃除完再說.
我也要回家陪我媽過年, 不過我媽家沒有電腦, 所以要等開工後再說.
我這次打算分三部曲寫, 所以下次是(中).
台幣現在開始升值了吧~
土難伯的見解得到了印證,
只是為時已晚。
簡單的說,
過去幾年,
資金趕著去中國,
是因為預估人民幣要升值,
人民幣資產也等於升值。
如果台幣升值,
錢就會留下來,
外資更會進來。
老百姓去國外旅遊花錢,
就會比較爽,
也會覺得經濟好。
另外,
台灣資產價值會提升,
刺激內需,
服務價值也會提升,
大家都會覺得經濟好。
(從選舉的角度看,就會有票)
這話聽起來開心,
有道理嗎?
當然有。
央行只是為了圖利出口型的製造業資本家,
以及骨子裡拒絕金融自由化的心態,
多年以來用保守心態操控匯市,
搞得民不聊生,
只有資本家受惠。
事實上,
台幣升值並不必然導致出口廠商成本提高,
以致經營困難
因為,
大部分該外移都外移了,
他們的成本是人民幣。
另外,
進口設備原料卻反而成本降低,
相關產業也會容易營利。
況且,
資本家比老百姓更有辦法因應財務問題,
更不應把圖利企業優先,當作照顧產業。
還有,
常有所謂專家以過去日幣升值導致泡沫化當作台幣不應升值藉口,
事實上,
這是他們不願金融自由化的理由,
也是只為本土金融資本家設想的爛步,
因為,
他們保護台灣金融資本家利益優先,
而台灣其實根本沒有像當年日本一樣泡沫化的本錢,
但金融自由化不好嗎,
升值沒有其他好處嗎
這些傢伙卻含糊其辭。
(香港不就是一個例子)
還有
台幣有能力升值嗎,
多年來經濟學人大麥克指數都簡單說明台幣被嚴重低估,
這些金融官員當作不知道。
有資金買匯賣匯,
凶狠的央行就懲罰他們。
所以,
哪有外資要來,
就連本國資金都要趕快逃出去。
(待續)
土難伯的見地果然擲地有聲.
分析也清楚簡單易懂.
也反映了部分的事實.
期待看到你的續集.
凍歌
其實我局得有些DPP的執政官員 或是某些當紅人士 真的很爛
為什麼像你這麼好的人才 都不能被拔擢呢...
我希望你可以當官
國家才有救
謝謝妳的抬愛.
我做自己該作的事就好, 話說回來, 作有意義的事所造成的影響力, 通常都比作官來得大.
這樣才是事情的本質, 不是嗎?
張貼留言